当前位置:首页> 民族宗教
文山广南:壮乡文化“活起来” 群众腰包“鼓起来”
发布时间:2024-09-06     来源:广南县委统战部 阅读次数:1845

近年来,广南县者兔乡聚焦“生态”与“文化”发展新路径,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资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文化+康养”“文化+旅居”有效途径,通过“活文化”“富群众”,实现群众精神文明和物质生活“双丰收”。371964914.jpg

办好一个节,唱活增收“经济戏”。多年来持续办好“三月花街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把群众优势转变为群众红利。一是注重非遗传承。通过多方位搭建培养平台,以“师带徒”“熟带生”方式,挖掘非遗文化内涵、传承非遗项目基因,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进少年儿童之家等传承培训,储备了各级非遗传承人37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1个、省级6个、州县级8个。二是赋能民族文化。以文化赋能集镇治理,打造“花街恋小推车”就业创业示范点,将流动摊贩引导入点,彰显集镇“面子”、照顾摊贩“肚子”,助推夜市经济发展;打造“邂逅壮乡·夜游花街”健康步道,吸引5万余名游客打卡纪念,实现文化和经济共生共赢。三是展现民族风采。探索“党组织+村集体+公司+节日经济”模式,连续两年推出“三月花街月”系列活动,以滇桂两省(区)民族歌王赛、“万人壮迪”狂欢体验等16个大型活动引流,累计吸引28万余人相聚者兔,实现全域旅游综合收入70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410万元、同比增长32%。依托者兔乡驻昆明流动党员党支部、者兔乡干部规划家乡驻昆明联络站资源,以“三月花街节”为“媒”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功引进企业1家投资1030万元。

1797331191.jpg

用活一根针,绣出致富“锦绣图”。深入挖掘壮族刺绣文化,将刺绣变成产品,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走出了“非遗技艺+培训赋能+庭院经济”产业发展之路,切实将本地妇女群众会做的、家家户户都有的刺绣技艺转化为群众致富增收的法宝。一是“针巧手”绣出致富路。通过“党组织引领+劳务经纪人带动+培训加持+绣娘参与”与“固定+灵活”相结合的模式,由党组织培养113名劳务经济人,劳务经纪人根据订单培训绣娘,绣娘选择集中或居家制作绣品,实现了“坐在院里”就能赚钱。2024年“三月花街节”活动期间,拉动刺绣产业经济收入157万元,带动436名绣娘增收27.43万元。目前,全乡共有绣娘8700人,刺绣经营主体354个,年产值达1350万元。二是“针功夫”破解大难题。注册“花街恋”商标,融入时尚元素打造“花街恋”文创品牌,在乡村旅游中开发刺绣体验课程,并将本土绣品集中展示、销售,2024年成功拍卖三件绣品,成交价11.55万元,破解了传统壮绣图案老旧、受众面窄、群众发展信心不足的难题。三是“针能人”走出创新路。引进民艺设计师到者兔开办工作室,推出一系列“小特精美”的刺绣产品,辐射带动50余名绣娘实现人均保底月收入2000元,旺季时月收入高达6000元。

1071700964.jpg

守住一座村,留住乡愁“根与魂”。以村落文化为引擎,将“微网联心”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抓手,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一是发挥“微”功能。通过党员做事、支部作为,在项目谋划上多方收集群众“微心愿”并建立“微清单”,不断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村级党校开展“微党课”,引导群众在爱村、护村行动中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二是编织服务“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在村级党组织指导下推选出“年薪制”干部,逐步形成群众事由“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办、群众管”的“网格+年薪制”基层治理模式。目前,服务网已覆盖17个村小组。三是架起“联”通桥。采取问题联解、产业联建、党群联动措施,以“文化+康养”为主题推出非遗乡村游路线;建立小记者研学基地;提升改造杆栏式民居,让民房变民宿,打造“民艺游学村”,实现了振兴有产业、发展有旅游、群众有收益、民俗得保护、文化得传承的目标。四是凝聚群众“心”。在党员干部中持续开展“出以公心、掏出真心、无愧良心”活动,成立九龙山专职护林队党支部,党员带头开展爱山、护山,创造了九龙山脉20年零火点的记录,守住了文化的历史脉络,为传统村落留下了赖以生存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