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民族宗教
文山州打好“组合拳”深化边疆各民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发布时间:2024-08-30     来源:文山州委统战部 阅读次数:2126

近年来,文山州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践活动各方面,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浸润边疆青少年心田。

1080713246.jpg

推动资源聚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力量“强起来”。一是不断提升校园建设“硬实力”。州、县(市)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成功创成20所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完成144所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305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村建设工作,统筹省、州体育彩票公益金928万元为718个边境民族自然村配备体育健身设施,为全州101个乡镇实施104个露天游泳池建设项目,总投资2826.18万元。二是不断提升师资力量“软实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培训工程,以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人、文艺工作者和青年教师为主体,组建和培育一批民族刺绣、民族歌舞、民族体育、传统书法、传统武术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学团队和传承人,培训人数5879人;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各大中小学学校教师和学生近1000人参赛,共收到演讲比赛参赛作品234件,征文比赛参赛作品738件;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技能暨才艺大赛5期,共2000余人参加。三是不断提升宣教活动“吸引力”。成立“民族团结”青少年宣讲队,开展“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大讲坛,培养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员”、“小使者”和“宣讲员”,积极动员青年干部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民族政策,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全方位、多渠道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以“生动故事+深刻理论”模式,全州7489个团支部15.46万共青团员全覆盖参与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开展主题宣讲3000余场次,覆盖52万余人次。

1874446919.jpg

推动课程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学起来”。一是注重课程教育促入脑入心。制定实施《文山州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贯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见》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严格落实“中小学开好专题教育课,不少于12课时”的规定,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利用班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文艺表演、墙报板报等各种方式,开展以“六个一”等为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主题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进课堂,入脑、入心。二是创新形式和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堡垒意识”,根据文山实际,增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进美育课堂,将刺绣、陶艺、木刻、民族舞蹈、戏曲等内容融入学校美育;通过普及校园地方“非遗”项目的传习,创新美育形式和载体,拓展具有文山地域特色的学校美育课程或选修地方“非遗”传习项目,聘请专家、学者以及“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课。如:广南县城区一小每周一、周五下午安排一节“壮乡礼乐”传承教育课,将非遗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校本课程;马关县金厂乡民族小学苗族教师马正瑞将苗家的传统刺绣手艺带入校园开展传承课等;麻栗坡县猛硐乡民族小学聘请少数民族体育传承人项保金等为校外辅导员,每周定期在校开展吹枪、射弩、陀螺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课等。

1681134617.jpg

推动活动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活起来”。一是坚持用共同理想信念铸魂。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现场教学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内容,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班会、主题队日、主题演讲、手抄报、国旗下讲话、民族歌舞展演等系列活动,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民族文化进校园”“各族青少年手拉手”等系列活动1500余场次。以“少年儿童之家”为依托,打造服务留守儿童“第二课堂”;组织特色研学活动,让假期“行走的课堂”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倡议返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到5170个“少年儿童之家”等校外活动阵地开展亲情陪伴、学业辅导、非遗传承等志愿服务,开展活动8400余场次,覆盖留守儿童29万人次。二是坚持用红色基因固本。以学校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引领,推动革命传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围绕“扎根边疆、心向中央”主题,扎实抓好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党建长廊建设,统筹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知识普及、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依托老山“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西畴精神”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阵地建成一批以红色、民族团结和劳动教育为特色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边境线上的“法治小课堂”、聆听国门故事、巡边护碑等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厚植爱国情怀,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以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为抓手,以“四个一批”组织各族青少年6000余人开展跨区域、多样化双向交流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走出去一批”,开拓视野。开展“石榴籽一家亲”各族青少年研学交流、“团结进步同心营”等活动,组织各族青少年走进北京、上海、南京、昆明、玉溪以及迪拜等开展交流活动,各族青少年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习了知识、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熏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智慧。“请进来一批”,共话团结。组织开展“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来自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中文学校的20名华裔青少年先后到文山各县(市)进行交流学习,开展了足球友谊赛、民族文化交流等联谊活动,双方青少年在交流活动中共叙友谊、共话团结,互动交流。“线上开展一批”,交流互鉴。组织麻栗坡县第一小学与宁夏贺兰第七小学、福建省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联合开展“英雄老山·魅力贺兰·有福之城三地青少年云相聚活团结”主题云队课活动,东西部各族青少年线上结缘、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共叙“一家情”共话“一家”亲。“州内交流一批”,激发活力。组织全州各县(市)以及平远片区各族青少年先后深入广南、丘北、西畴、麻栗坡、马关等地开展了6期“石榴籽一家亲”各族青少年研学交流活动和“走进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走的思政课研学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