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民族宗教
马关县少数民族学会大力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7-08-11     来源:文山州委统战部 阅读次数:3585

马关县地处边境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居住着壮、苗、彝、瑶、布依等10种少数民族,全县先后成立了6种少数民族学会,县委政府引导各民族学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特色鲜明的民族工作,带领着本民族在文化、生活上有了新的提高,在促进全县民族大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传承民族文化。200810月,马关县委政府成功举办了首届民间艺术节,在开幕式上《艺乡欢歌》大型文艺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壮族歌舞诗情画意,彝族歌舞热情奔放,瑶族歌舞多情宛转,傣族歌舞婀娜多姿,布依族舞蹈则表现出布依女子如水的柔情,而苗族汉子在舞台上20秒倒爬花杆,更表现出苗家汉子的剽悍。取得成绩的同时,民族学会并没有就此止步,始终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努力,在举办民族传统节日上也取得了成效,每年春节都在县城举办苗族花山节,由苗族学会承办,倒爬花杆是必定安排的项目,也是焦点。每逢三月三,壮族学会都要在县城安平广场举办庆祝活动,各地壮族都会在此时盛装出行,以歌会友。另外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锦库节、布依族的牛王节、瑶族的盘王节等各民族学会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

二是加强学术研究。近年来,各民族学会除了丰富民族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注重民族文化的文字记录,各民族学会自成立起,就认真总结本民族的发展历史、取得的成就,编撰成各具代表性的民族志书、民族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和传承。比如,苗学会通过多年的调查走访,深入了解,并认真对照苗族的历史文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闹兜阳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说。终于在2015年,文山州将每年壮族三月三节、苗族闹兜阳节作为全州的民族节,各放假3天,充分体现了对自治州自治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尊重和对民族学会工作的肯定。另外,各民族学会还加强对各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进行普查调研,汇总编撰了《马关县非物质文化名录》,协助制作了《马关县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马关壮族农民版画集》、《边关之声》等书集画册,县情专题片《锦绣马关》中更是全面介绍了马关的优美风光、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是维护民族稳定。一直以来,各民族学会切实以处理民族问题为重点,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紧紧抓住民族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及时调处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了社会稳定。如2016年,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坡脚镇小马固新寨村(傣族村寨)因涉及公共道路占用土地的问题,影响到农户的个人利益,以致于个别农户不愿主动让出土地,工作队员多次做思想工作,农户依然无动于衷。县傣学会得知消息后,深入农户讲政策,倾心交谈做解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该农户自愿让出土地,有效推进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项目进程;2016年,文山“10.26”辱苗事件发生后,县苗族会及时研究事件前因后果,积极配合统战、民宗等部门做好县内苗族同胞的思想引导工作,并认真研究做好相关舆情信息的研判,做好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全县境内苗族同胞思想稳定。

四是实现共同发展。今年以来,各民族学会坚持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工作思路,紧扣畜牧养殖、烤烟栽培、瓜果种植等农业适用技术,投入3万余元,培训少数民族群众4300多人次。注重对外交流互助,通过邀请昆明、红河等省内民族学会和贵州、广西等省外民族学会参加花山节三月三等节日,同时积极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外出到省内外参观民族团结、农业产业等示范点互助学习,从而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穷则思变、立志自强,彻底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不良习气。积极提倡少数民族与汉族群众平等互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另外学会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的配套资金及帮扶资金,以解决民族村寨民生难题为突破口,民族村寨全面实施水、电、路、住房等六大民生工程,进一步推进民族村寨快速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增收,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