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统战时讯>州委统战部
文山:凝聚统战合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4-15     来源:文山州委统战部 阅读次数:1004

近年来,文山州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动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力量,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在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振兴、民生改善等领域精准发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43ecc183058ce7459179872bf4106ae9.jpg2981ff59e4e5a69c0951d008744e70e3.jpg


一、汇聚资源促发展:激活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

文山州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引资源、搭平台、育品牌”三措并举,助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一是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抓手,推动资源下沉。广泛发动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实现村企携手双向奔“富”。组织动员云南宏泰开展公益项目40余个,帮扶资金2.58亿元。组织州贵州商会、昆明市文山商会等商(协)会开展关爱“一老一小”爱心活动,投入帮扶资金27万余元,对接美团(上海)总部开展“筑梦未来”公益活动,为马关县边境8所幼儿园捐赠“乡村儿童操场”。截至2024年底,全州参与“兴村”民营企业360个,“兴村”项目552个,“兴村”总数434个,“兴村”项目投资总额66.6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达40.06亿元。福乡农业、文山光大、云南宏泰、云南众木履行社会责任案例获全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二是以电商平台为载体,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制定出台《文山州培育“万名村播”促农增收工作方案》,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电商从业者、网络主播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全州共成立“村播学院”8个,开展培训31期,累计培训5271人次,其中,文山市组建的“‘七小二’村播学院”培训七期300余名学员,对10名优秀学员进行跟踪孵化,并在学院直播基地实现就业,直播销售单日最高6000单,月销售达4万单。2024年,全州网络零售额实现83.67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25.65亿元。马关县菲艳生姜合作社通过引导参与,先后在淘宝、抖音等平台开设店铺,旺季时日销售量达60吨,销售额20万元,年均收入可达5000万元。三是以品牌建设为突破,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以培育电商人才为支撑、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为基础,打造完整的农村直播电商闭环,促进产销衔接。建立完善“文品出山”优选产品库,推动文山三七、丘北辣椒、广南高峰牛等优势农特产品出圈,让土特产走出大山,全力打通群众增收致富的“最后一公里”,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形成一批本土网销产品品牌。目前,全州已收集280个地方特色产品形成文山州特色商品信息库,分类建立“文品出山”产品库。

微信图片_20250325105809.jpg


二、智力帮扶强支撑:打造乡村人才振兴“蓄水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文山州通过“送智下乡、育才引才、搭建平台”,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一是专家服务团“把脉问诊”。民盟文山州委、民建文山州委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界别优势,组织盟员、会员参加政协“院坝协商”议事会。先后围绕“云南省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有机农业发展 助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对解决农村安全饮水跟踪问效专题视察”等主题开展视察调研和协商座谈30余次,报送调研报告20余期,紧盯焦点、热点务实建言,助力乡村振兴。二是教育培训“造血赋能”。指导州新媒体协会发挥作用,围绕涉农企业、大学生村官、乡村致富带头人、村组干部、返乡创业人员等重点人群,聚焦短视频剪辑、网络店铺开设、带货直播等电商实操技能开展培训,增强适宜人群就业创业能力。举办“文品出山 万民同播”文山首届电商直播大赛,带动电商直播人才培养。目前,全州累计开展乡土“村播”培训1500余人次,培育孵化电商企业190余户,培育网络交易经营主体1.6万个,建立网络名人台账238人。三是送教下乡“启智润心”。擦亮民盟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品牌,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公平,开展“同心帮扶”“烛光行动”等活动,惠及师生3000余人次;争取民盟云南省委民盟省委“党盟共建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和民盟上海市委“沪滇合作·民盟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落户丘北密纳村,整合力量开展助推帮扶。


c424bdff49fbe00f859b9232f4138db3.jpg

三、协同共治促和谐:构建乡村治理“同心圆”

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为抓手,统筹整合13.2亿元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1030个。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社会功能,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一是产业发展促团结。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等优势,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通过“党支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经营模式,聚力提升草果、八角、砂仁、魔芋等高原特色农业,形成村村有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实现农民合作社全覆盖,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富宁县田蓬镇下寨村委会上寨村采取“收益合作社占51%、群众占49%”的模式发展中药材2100余亩,农户分红收入达7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达375万元。二是法律护航保稳定。州新联会副会长、丘北县新联会会长和民盟盟员自发带动律师行业50余人走进校园、社区儿童之家宣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性侵、防校园欺凌等法律知识100余场次。统筹全州580名律师及112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采取“1对N”的方式,担任各村(社区)法律顾问率达100%;建成1个州级、8个县级、104个乡镇级、1016个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实体平台全覆盖、“一村居(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三是绿美建设树新风。实行“村庄景区化”建设,42个沿边村(社区)全部按3A级以上景区打造,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治理,实施“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机制,推广“5分钱”“1角钱”工程,实现村庄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全覆盖,建成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1.1万个,种植绿植53.2余万株,打造省级绿美村庄22个、州级绿美村庄134个,评定“绿美庭院”示范户1.8万户,沿边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飞跃,村庄变景区。

d30f1e5e6e7c238d6f06959de98fab99.jpg


四、文化浸润树新风:绘就乡风文明“新图景”

文山州深挖文化资源,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是非遗传承焕发活力。充分整合文山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依托全州610项各级非遗保护项目,积极推动54个非遗项目(产品)进驻22个景区、10个酒店、4个民宿,实现非遗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直接转化。加强非遗工坊建设,郑氏黄帝九针医术、苗心康刘氏苗族医药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评定了26家州级非遗工坊。丘北县民宿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云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作用,坚持在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加法”,编演《古老的仙人》《洗麻歌》《三胡舞》《火塘情》等50多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影响力和宣传力,近年来,普者黑全村累计节目演出2800余场次,吸引观众22.6万人次。二是文化下乡润泽民心。统战、民宗部门指导州级民族学会、州级异地商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举办文艺演出、文化讲座,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乡村文化品牌。成功举办第十届文山三七节“七王”争霸赛、壮学学术研讨会、麻栗坡盘王节等特色活动,提升乡村文化知名度。文化类社会组织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109场次,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乡风。三是乡村旅游谱写新篇。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实施47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宜游村寨实施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丘北县仙人洞村等8个村小组被评为省最美乡愁旅游地,文山市庄子田村等16个村小组被列为州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普者黑景区获国家、省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双授牌,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长江自然生态之旅”线路,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仙人洞村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案例;丘北县双龙营镇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广南梦幻田园之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世外桃源·壮乡风情体验之旅入选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