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港澳台侨
十七年如一日,香港人士黄炽森博士用爱心关注麻栗坡县贫困生的成长
发布时间:2018-05-28     来源:文山州委统战部 阅读次数:4673

黄炽森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全球知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教授,也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学者。自2001年开始,黄博士就一直为麻栗坡县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并牵头发起“一师爱心一校”活动,他本人及其朋友的捐资助学金已达440.25万元,全县11个乡镇21所学校的2669人次学生受到资助,同时援建6所小学,3000余名师生和2.5万余名群众受益,资助1位苗族教师出版1部26万字的学生优秀作文书。17年来,黄博士用爱心关注未来,用真情捐资助学,点燃了麻栗坡县寒门学子的希望。     

 黄博士萌生资助麻栗坡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读书的想法,源于2001年。说起当年做出的这个决定,现已时隔17年了,黄博士依然记忆深刻。

2001年4月,香港传媒广泛报道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一些电视新闻报道了在西部贫困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里,一所小学每年的开支仅为两三千块钱,但还是无法负担。之后,黄炽森博士同段樵、伍凤仪、陈缵扬三位老师一起商量此事,大家都希望去资助这些学校。就在这时,黄炽森接触到香港大公报记者余楚明先生,原来,余先生也曾到西部不同的地方探访。他介绍了云南省的麻栗坡县,是全国最贫穷的100个县之一,并说对当地的政府和教育局的公务员有信心,是做实事的人。同年8月,余先生恰巧要到麻栗坡采访,黄炽森与他一同来到这里。了解到麻栗坡县是西南中越边境上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当时人口26万左右,其中小学生约3万名。教育滞后,特别是边境少数民族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是常事。当黄炽森看到麻栗坡边境不少小学校条件很差,学生在危房里面上课。当时他拿出22000元人民币为边远偏僻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16所小学的220名困难学生设置了助学金,这是黄博士捐助的第一笔款项。助学金按照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设立,余下不够的部分由家长负担。通过实地考察后,黄博士回去把这些情况跟同事谈,最终决定长期资助麻栗坡县的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学生。

到目前为止,由黄博士牵头已执行的项目有4个:第一个是助学金项目,即由开始的小学生(替他们交三分之二的费用)到后来国家把小学费用全免及有生活补助后,变成现在初中、高中和大学生的补助,主要形式是设立固定名额,让受助学生在初中、高中及大学期间,每年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补助;第二个是印刷和购买课外书项目,即为全县小学生印刷及购买了10种课外书,以解决学生缺少课外书看的问题;第三个是重建学校项目,到现在已协助重建了6所小学;第四个是特别资助一些初中和高中学生,只要他们继续升学,就会资助他们到大学毕业。

“帮助孩子们有学上,这是我和朋友们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每次到麻栗坡,深入捐资助学的中小学校,与我资助的学生们座谈交流,看到捐资修建的学校落成投入使用,看到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在这里,我感到很自豪。”谈起这些,黄博士脸上总是浮现出欣慰的神情。

黄博士一如既往地资助了17年,一路风雨兼程,“打从17年前我到麻栗坡开展捐资助学计划起,就没有打算画上句号”。        

17年的时间里,黄博士先后共资助了2622名学生。除此之外,黄博士还一直在帮助边境各小学不断完善教学基础设施。据统计,黄博士及其家人、好友共捐资96万元人民币,援建6所小学。其中:2005年捐资17万元人民币援建金厂乡苦竹林小学;2006年捐资17万元人民币援建金厂乡料子山小学;2007年捐资17万元人民币援建六河乡祖恩小学;2008年捐资45万元人民币援建六河乡森霖小学、八布乡坪子小学、荒田小学。2010年黄炽森教授引进资金28万元人民币,帮助修建六河乡营盘山小学;2012年引资50万元人民币为八布荒田小学重建综合楼。

黄炽森先生做这些事,都是默默地在奉献。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博士、教授,只能在能力范围之内帮助别人,但我在麻栗坡的资助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即使我退休后,没有了工资收入,我也要动员更多的人,到麻栗坡来帮助更多的学生。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手帮助他们。一个有爱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一个有爱的社会才是最有希望的社会!”这是黄博士对奉献和爱心的理解。